教学科研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职业教育政策 > 正文 职业教育政策

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效益研究

发布部门: 校办 发布时间: 2015-06-14 23:47 浏览次数:

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12年6月20日    发布人:校办

                                                         裴新军

    摘  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效益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指出资源共享可明显提高实习实训基地效益。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实训基地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实训基地承接产品生产项目要放开手脚;大胆推进实训基地国际化合作;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股份制;积极推进国家为校企股份制立法。分析影响实训基地效益的多种情况,探索提高实训综合效益的对策。在破解提高效益难题时采用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分析影响实习实训基地效益的主要因素;探索提高实训效益的主要途经;研讨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成本控制;列出提高效益的多种对策。
    项  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ZJC09049)
    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效益
    中图分类号:G712.44    文献标识码:A
    在河南省教育厅将“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列为社科研究项目后,专门成立了一个五人课题组,立足本校,面向河南,分三大阶段,做了资料搜集、分析、考察、调研、实验、验证、总结、论证等工作,最终由笔者统稿,形成了3万8千字的调研报告。此文是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我国的实训基地建设已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全国各省各地区先后建立了多批具有较高质量的实训基地,为社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但随着实训基地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瓶颈问题逐渐显露,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训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问题,即是其中之一。
    我们认为,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实训基地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  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缺点
    1.1.1 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
    目前,很多工科类中职学校为了实训教学的需要,都建设了自己的实训基地。例如:我校实训基地经过十几年来政府和学校共同投入,电工电子、信息技术等基础实训基地和铁道信号、通信技术、铁道电气化、智能楼宇等专业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建设初具规模,基地设施、设备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达到了“国家重点中专”的水平。但从实际使用效果上看,很多设备长年闲置,有些设备从购进后到现在根本就没有启用过,即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又占用了存放空间。我们还曾分别专门调查了其它中职类学校,发现也有类似现象,且有很多共性。总体来说,工科类中职学校目前设施、设备、仪器综合利用率不高。
    1.1.2 实训基地改进创新少
    实训基地应为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与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相适应,实训技能和实训内容应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训教学方面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了很大力气,力图改进和突破发展瓶颈,比如:学校的铁道信号专业,由于教授理论知识难度较大,想以“项目驱动及项目化教学”,推动教研课改的进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于2011年改为项目化教学,将专业知识分散在“轨道电路”、“转辙机”、“信号机”等几个实训项目中,学生十分欢迎。但类似这样的成功例子还太少,仅仅是个案,还不能形成系列,总结出来的经验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反复检验,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1.1.3 设备折旧快更新难
    实训基地设备投资通常较大,特别是工科类的实训基地,一台先进的设备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并且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保养。同时,现代社会技术更新迅速,不断有新设备问世,要使学生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的设备就需要不断的更新,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学校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导致校内实训基地内的设备在不断地“自然折旧”。由于资金等因素,校内实训基地内设备不能及时地更新。因此,与企业更新节奏较快的设备相比,校内实训设备的相对滞后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例如:我校上世纪九十年代购置的一套SDH通信设备,曾花费100多万,一度是学校的骄傲,常被作为在来访者面前炫耀的对象,但仅仅两年后这套设备却成了通信施工现场淘汰的东西,如今,在懂行的来访者面前已经羞于启齿。
    1.1.4 实训材料消耗过大
    校内实训基地较多地承担初级技能训练。在此训练中,学校关注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而不关心训练中所产生的“产品”有什么实用价值。因此,实训中的“产品”,或者根本没有实用价值;或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因质量不过关,而成为“次品”。也就是说,初级技能训练往往是“消耗性”实习、实训。实训设备添置的越多,学生人数增多,“消耗性”实习、实训必然增多。由此带来的是材料费、电费、人工费等支出也在增加,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导致一些实训设备“开工”不足。总之,资金的投入、设备的更新,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但学校从中却很难取得经济效益,常此以往有投入无产出,将影响到实训基地的再建设。
    1.1.5 实践教学有局限性
    就河南省而言,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做的实训题目,基本都是“假题假做”,由于考虑到典型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所长,在实训方式方法上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向其靠拢倾斜。
    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实训指导教师往往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然后才向熟练程度靠近。产生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由于过多地考虑了实训工件的简略性,故带来了工艺性训练与认识的不足,又由于较多地考虑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在熟练程度上则失去了关键的工艺训练。例如:我校在做电路板焊接练习时,每名学生发放约1米长焊锡丝,要求达到焊点光亮、无锡尖、无虚焊标准,经在我校调研实践,大约只有10%的学生能达到此种程度。另外,我们还在全省范围内调查,发现就河南省实训教学的大环境而言,实训教学时间在安排上普遍存在不足,而且由于各种原因,这种情况无法在近段时间改变现况。
    1.1.6缺少共享性和开放性
    目前,各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上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小而全”的独立建设、独立使用的建设运行模式,实训基地之间缺乏共享性,导致在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并且有部分学校本身生源不多,实训基地使用率很低,大量的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建设也还未达到理想程度。许多实训基地以对内开放为主,主要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训教学服务,对外开放为社会人员、企业职工提供培训的还不多,在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1.7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差
    国内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尚未真正的建立起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没有形成企业化的管理模式,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不高,影响实训教学的有序开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不同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不同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是这两者的结合,又区别于这两者,相关部门对如何建设实训基地的指导力度不够,致使一些缺乏实训基地建设经验的学校,很难在短期内将实训基地的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1.1.8 没有评价体系与标准
    实训基地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教学场所,在建立初期,相关部门有一系列的鉴定、评估标准,而在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与运行中却不再有相应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缺位,使得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缺乏指导者与监督者,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得不到保证,政府投入大笔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
    1.2 校外实训基地现存问题
    1.2.1 实训课程接轨不好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较好的完成了对课程教学训练的要求,但校外实训基地往往很难与开设的课程接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课程开设时缺少与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沟通;二是实训基地本身业务也在不断变化,很难做到经过一段时间后继续按照原有的计划实施。
    1.2.2 尚未形成伙伴关系
    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方面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却反映出较弱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企业和中职学校尚未形成伙伴关系,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待加强,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1.2.3 合作中有诸多难点
    事实上一般企业并不反对学校到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但仍有如下难点:
   第一,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内涵建设、双师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和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数量少;
    第二,体现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的“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模式需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校内外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基地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基础条件仍然较为薄弱,为社会提供的继续教育的类型还不够丰富,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引导和激励。
    1.2.4 在使用上有局限性
    正式签约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接待学生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能否按协议所约定的“企业按校方的教学计划安排”,是一个问号?这是校企合作中易产生矛盾的条款。因为在生产第一线上,在讲究效益的生产现场,在单位时间里应当完成某种产品的数量是有严密计划的,若因有学生实训而未达到预期指标,这类顶岗实训在企业是行不通的。
    细究部分企业存在的顶岗现象,可以发现是因为该岗位存在如下条件:(1)企业有部分富余设备,暂时还未招用初具操作技能的人员上岗,但这种现象并不会长久存在。(2)非工科专业,即工作岗位上不具备如工科专业一类的设备,例如经贸商务等专业。但这些专业的顶岗实训也是有条件的,除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否则企业接待学生实训时间一长,会感觉是一种负担,用企业的话说是“有支出无收益”。
    从目前多数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来看,至少是工科专业及部分其他专业,因为上述原因而不能做到顶岗实习,学生只能进行“观摩性”见习,或只能给师傅做个“助手”,校外实训基地在使用上的局限性使学生的实训大打折扣。
   
2   提高效益的主要途经
    2.1 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在保证学生进行初级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创设与工作现场相接近的实训环境,开展生产性实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还可以节省实训费用,甚至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过,事物的另一面是,如果学生实训全部依托企业来解决,学校的教学安排在时间上势必与企业生产相冲突,实训内容受制于企业,而且质量也很难保证;如果学校自已组建实训基地,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是对接上了,但往往又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学生感受不到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变革和设备更新,况且大量实训带来的实训耗损也难以承受。
    创建并保证“生产性”基地的正常运行,无论是向企业出租,还是校内人员的承包,都会在生产与教学两个功能上发生冲突和矛盾。以上这些都是需要理论界深入研究并及时解决的一个课题。
    2.2 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好作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
    基地运行质量与状态如何,关键取决于这个基地负责人是否称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基地运行虽具有独立性,但学校对基地负责人必须具有可控性,以确保基地发展方向和功能发挥。这种控制不是直接的干预或消极的制约,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来积极引导。
在遴选基地负责人时,不妨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条件:
    (1)既要精通教育教学又要谙熟企业生产管理;
    (2)既要热心人才培养又要富有市场经营头脑;
    (3)既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又有踏实苦干的品质。
    2.3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企实训基地是重点。
    企业担负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工学结合”重要的一步。需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是合法经营的中型以上的企业:
    ①有员工训练绩效;②设施、设备、技能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③工作所需技术内容不低于专业实习课的80%;④有完善的生活设施保障和一定的学习、娱乐场所。
    (2)企业必须有合作的要求,有适合工学结合的较多的空缺岗位。
  (3)企业负责人认同“工学结合”模式,并能积极地予以支持。
  (4)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工学结合”的合作办学协议。
    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时,最好要求合作企业能为学校提供以下服务:
    ①无偿提供实训场所;②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③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④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1]
    2.4 开拓市场,效益广阔
    实训基地的开放性决定了它服务市场的广阔性。
    要向企业开放,承担生产、经营任务,推进消耗型实训向经营型、生产型实训转变;要向农村开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养;要向社区开放,承担企业职工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下岗职工再培训;要向职业学校开放,承担职校学生专业证书培训和技能等级鉴定。
    力争将实训基地建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城市社区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师生技术创新和制作基地。唯有如此实训基地才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承接产品生产等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不影响学生实习实训的情况下,开办各类社会培训班,不仅为社会提供服务,学校也可获得经济效益,反哺高消耗的实训教学。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学校,哪个学校没有几个能人?几个有本事的?但这种事半功倍的事,在我省竟找不到现有实例,也很难找到成功的经验。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细究其因,不外乎是怕某能人得利了;某有本事的人致富了。所以说要做好此事,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企业化运行机制。我们认为,只要学校获得了预期的实训目标,要放开手脚,让本校的能人得一些利;有本事的人早一点致富,未偿不可。
   实训基地还可承接产品生产等项目,可外派专人联系活,也可交由专门的经纪公司办理。对于已开办的校内工厂,可以让学生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进行销售,这样,既积累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又节约了校内工厂的人力成本。实训教师也可以通过产品的生产过程,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了解市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与发展,实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2.6 实训基地国际化合作
    我国实训基地的建设还未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标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的职业资格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应试化的趋势,手持中高级证书的毕业生不会操作机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要将实训基地做大做强,可以开展实训基地国际化合作。在这一方面,作为人口数量全国第一的内陆大省河南,应当奋起直追,向先进省份学习,争取有较大的突破。
    建议河南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可积极引入国际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如德国的IHK(德国工商联合会)职业资格证书,澳大利亚的TAFE证书,与国外职业学校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另外,河南省与台湾地区的关系目前较为热络,何不趁此机会,在实训基地合作方面联系更加紧密一些,引进并吸收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取的双赢效果。
    我们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组织国际认可的职业证书考试,不仅可为国内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可充分发挥我省人口众多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劳务输出为国际社会输送人才,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面得以扩大,选择范围扩大。学校也可以通过实训基地的合作,近距离的学习国外职业学校的丰富经验,加强实训教师的相互交流、合作与培训,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3   提高效益的关键-成本控制
    实训基地运行成本控制,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及时地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能有效地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2] 这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3.1成本控制日常具体作法(以我校实训中心为例):
    首件检查。实训教师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
    监督设备。按工艺流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实训。
    限额发料。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料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发料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投料,监督标准的执行。    
    耗材账目。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管理员要及时填好耗材账目,做到心里有账,财务有账。
    统筹分配。资源共享可节省成本开支。一些实训可以跨专业进行时,尽量由学校管理部门统一分配,避免造成大量的资金流失和积压,节省设备购置经费,节约管理人员费用。[3]
    3.2 成本控制应作好长远规划
    在进行专业实训的成本核算时,要根据学校的财力,做好各专业实训设备投入的长远规划,在制定三年中职实训教学计划时,穿插安排教学见习、校内实训、企业培训和产品初加工等措施,以此来减少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提高实训效益。
    我校的做法是:
    本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先安排到企业见习,使学生通过企业的教学见习,稳定专业思想,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状况、以及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要掌握的技能。
    校内实训通常安排在入学的第二至第四学期进行,理论与实训轮流交替,符合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
    企业职工培训及学生顶岗就业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承接产品初加工任务,减低实习成本。采用的宣传方法通常有:在网上发布可承接的项目;委托经纪人;发动学生;主动外联等。
    实训人数多时,可在材料的重复利用上做文章,可考虑专业实训耗材的多次重复使用。我校在实训中的实际做法是:采用记名编号,按人发放。用完上交,分批使用等手段。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室内照明线路”实训中,采取按人发放长导线(8m),用此连接所学电路,电路拆除后的导线(8cm以上),截除线头部分,继续作为学生练习初级导线连接的耗材,仅此一项,即可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
    3.3  实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就是在实训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实训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它有4项内容:成本定额控制,监督成本形成,及时纠正偏差,制定奖惩制度。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实训基地建设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供给各校一个学习、交流如何建设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采用各校经验介绍、互相讨论、探究等形式,共同研究和完善实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4   资源共享可明显提高效益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说社会效益是实训综合效益中最重要的效益。必须强调统筹兼顾,用科学的方法组织要素,其中,实现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是一条多快好省的便捷之路。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大创举。[4]
    4.1政府牵头,区域共享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生源众多,若由政府牵头,依托院校,整合企业资源,合力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有许多便利条件。因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产业状况以及各院校专业实际的基础上,抓住特色,突出重点,面向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通过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而形成的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它是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利用政府的权威,在设立专项资金的同时,可以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实训基地进行定位,明确主次,统筹安排。其宏观指引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各职业院校找准着力点,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发展思路。
    4.2优势互补,校际共建
    目前,各校绝大部分实训基地基本上建立在 “自力更生”和“小而全”的基础上,但由于经费的拮据,仍处于设备明显不足,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解决办法之一是:各校走联合、共建之路,由学校自建小而全的实训基地转向校际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中职学校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立重点,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建好特色实训室、实训车间、校办工厂;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入企业资金、设备和生产线,增强本校实训基地对外合作实力。[5]
    对于一些规模小、设备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学校的实训教学,可以逐步转移到实训条件好的院校。例如:可通过异地院校合作办学,改变实训计划,有步骤、分批次把学生派往先进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这样,既搞活了二校(或三校等)的办学机制.又开阔了学生眼界,使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能接近社会需求。对于各个学校来说,建立多种形式的校际资源管理联盟,其好处是:可以统筹资源、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相对集中,合作建设实训基地,互补互助,改善实训条件,提高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4.3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进行合作,能够为实现中职能力培养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学校办学的强大后盾,学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企业可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而实训基地则可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科技服务,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目前,各校遇到的困难是:“联姻企业”项目不易寻找,实训的组织管理压力较大。
    下面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石武客运专线是国家新建铁路交通“大十字”的重要线路,国家要求2011年6月底完成“四电”施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项目部积极与我校联系,请求派遣专业教师和学生协助其按时完成工程目标。我校随机派出实训教师带领铁道通信专业40多名学生前往河南驻马店、信阳等地实习。实习过程中,校企配合默契,既保证了项目工期,又使学生实做技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实现了双赢。最后,企业提出自己的很多一线职工在理论学习方面有所欠缺,希望能定期到学校组织短训班培训。对此,学校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准备在2012上半年为他们开办理论知识学习班,相互提高、加强合作。
    不过遗憾的是,这种校企“双赢”的案例还很少。通过此案例,我们认为:企业和学校合作,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项目。一定要抓住校企合作的关键,就是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并通过资源互换,实现效益共赢。可以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学校不妨主动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和师资,积极参与合作研发、共同生产等方式,这样企业减少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缩短了投资周期,得到了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另外,如果企业对人才的“订单培养”有需求时,更为企业减少了培训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长期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加以认真研究和大胆实践。
   
5   提高效益的其它对策
    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下,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与效益是不可回避的问题。[6]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5.1  建立绩效评估体系
    实训基地的绩效评估是对实训基地后续建设的监督与指导,缺乏实训基地绩效评估就缺少了检验实训基地建设后续情况的手段,很难把握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训基地绩效评估标准,包括实训基地的培训学生数、考证合格率、设备保养情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按照这一标准,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对达到标准的实训基地,给予资质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不合格的实训基地,要求整改,直至停办等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增加实训基地建设的监督体制,使得国家的财政投入有的放矢,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7]
    5.2实习实训宜小班化
    目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中职学校,上实训课时以班级为单位,由于班级人数太多(40-100人),很难做到每一位学生或每两位学生使用一个实验台,影响实训效果。根据我本人多年的实训教学经验,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原则,我认为:校内实习、实训一定要注意小班化,每次实训时,可将原班级拆散重新编班和分组,选出临时小组长,最好男女生搭配,人数控制在15-30人以内,以保证实训内容指导的有效性。
    5.3合理应用仿真实训
    应用仿真软件, 模拟企业环境,创建仿真技术模拟实习室,建立新型的仿真实训基地,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习实训手段。仿真模拟有两种类型:实物仿真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实物仿真是用教学模型的形式对生产实际进行仿真模拟,用模型的方式再现生产实际的主要工艺和主要设备的结构原理,并实现主要设备的仿真运行。而计算机与网络仿真技术主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与先进的交互网络系统,为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仿真模拟环境,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规范地掌握实际操作基本技能。因此,力争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仿真企业环境的基地,并把企业的管理模式移植到日常的运作中。在实训过程中,训练项目与产业一一对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8]
    5.4  完善实训管理制度
    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章立制,使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实训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校要建立实训中心岗位责任制,上至实训中心负责人、实训教研组长、实训教师,下至各类管理人员,都要通过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以利于实训中心的工作顺利开展。
    例如:针对实训教学,建立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实训教学教研组活动制度、学生实训管理条例等,确保实训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实训设备,建立各种设备保养维护制度、工具、量具使用管理办法、环境保护规定等,提高设备使用率和降低成本消耗;针对生产安全,建立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环境事故报告制度等,保证安全生产;针对对外开放加工产品,建立产学研激励办法、对外开放管理制度等,促进产教结合;针对实训中心人员,建立工作与实训教育教学记录本、实训中心巡视检查制度,实施实训中心企业化管理。
    5.5多应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效解决实训难题的方法之一。大家知道,在教学当中,要使特别抽象的教学知识真正使学生理解,借助传统教法困难很大。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我校开设的铁路供电专业.其供电运行过程既缺乏可视性又不允许随意操作,就需要易于直观教学的模拟示教设备和图文声像资料参与。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既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还可为学校节省大量资金。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此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实习教学,同时也是节能降耗的一种新手段。[9]我本人根据《万用表组装》实训的需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色环电阻的识别”课件,获得了2011年度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
    5.6不拘一格聘用人才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技术的竞争,要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工艺的智能成分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就必须提高专兼职教师素质和技术水平。可是目前多数学校现有实训专业教师,仅适应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远离生产一线,脱离生产实践,特别是一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直接到校任教的大学生,更是缺乏起码的实践经验与专业素质,极不适应生产性实训教学的需求。
    随着实训基地功能的扩大和设备档次的提高,拥有一批具有高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富有教学及管理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师傅)队伍就显得十分迫切。我校的做法是:除了从学校专业教师中聘用外,还从行业、企业中引进一批优秀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他们经过专业理论培训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必要的教育专业训练,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要坚持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学校可以实施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三证书”制,以此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以上各种手段,促进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有效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10]
    5.7创新实训教学模式
    要创新适应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形式的生产性实训,教学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为此,要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训教材进行大胆改革,积极倡导项目式、过程式、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适应生产性实训的要求。[11]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一个由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确定实训项目,设置完成时间,项目小组自己计划并且完成任务。最终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培训的每个阶段(如基础培训和专业培训)都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项目。但初次学习的操作技能或新知识不一定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有时,参加项目教学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工种,甚至不同的职业领域,如电工专业和财会专业,目的是训练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部门同事合作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技能为中心;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根据项目教学的教法思路和教学设计原则,设计出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步骤为:   
    1、项目设置。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
    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
    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5、学习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衡量,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三部分。
    5.8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教学既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心环节,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主要标志。要达到实训教学的目标,职业学校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实训教学体系,强化能力本位观念,把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办学过程。
    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专业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任务引领型课程取代以往的学科课程,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实现做学一体。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横向结合、纵向贯通。专业教师不分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同为一人,将课程整合为项目,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项目训练到综合项目训练的原则实施,教学地点分别为教室、机房、车间。课程以一个个小项目形式进行,尽量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能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生动。教学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课程结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提高学生就业率。
    5.9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业骨干为工作重点,继续完善专业带头人、后备人员的选拔和聘用机制,发挥名师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符合中职教育特点的“科研教学双强型”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继续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考评细则,建立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多元化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成起一支“能上讲台、能下工地”的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较高的职业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和办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使实训教师均达到具有“双师”身份和“双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目标。
    5.10  重视实训教材编写
    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具体,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在设计实训的时候,可把实训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一模块对应相应的实践技能。平时要时刻关注当前的社会需求,把最新的技术带入到实训中去。要做好实训教学的前期准备。如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计划、实习目的、场地准备、师资配备、实训主要内容评价和实训教案的编写等。
    实训教材编写由于实训项目的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教材。因此,实训教学计划应根据实训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的标准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实训教材和讲义或指导书。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指导书编著水平普遍低下。主要表现为缺乏行业、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编写的管理体制,实训教材编写存在闭门造车、低水平重复、新知识和新技术含量低,内容东拼西凑,编校错漏较多,印刷质量差等问题。
    5.11实训安全管理工作
    实训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产业工人有着良好的安全意识尚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对企业生产和设备性能了解不充分,安全意识不足,学生参与生产的不安全因素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学生进行实训的重中之重。[12]
    校外实习生面向社会,活动范围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学生在实训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重点是生产安全和个人安全,落实安全责任,并签订实训安全责任书。校内外实训基地要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安全责任。对于在实训过程中具有一定安全风险的情况,可收集事故案例进行剖析,使学生对安全有足够的认识,掌握在具体问题发生时应如何避险的方式、方法。
   
6   校企合作股份制模式研究
    6.1 股份制实训基地应适时建立
    校内实训基地具有不完整的一面;校外实训基地又具有一定局限性。中职学校可以寻求第三种实训形式,它既能弥补二者的不足,对学生进行顶岗实训,使教学计划完好地得以实行;又能使企业不会因学生不熟练的操作而影响生产和效益。校企合作的股份制实训基地就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河南省在大力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时机中,在股份制实训基地的建立上应走在全国前列,放开手脚,建议省教育厅拿出大气魄,在全省范围内鼓励和支持“敢于吃螃蟹”的学校先行先试,取得经验,全省推广应用。
    6.2股份制实训基地建立的目的
    实训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建立适合学生进行实训的基地。该基地可按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进行,而不是被动地依附于企业的业务进展来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实训花费了时间,但教学计划想达到的目的又不能很好完成,这是中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难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了三年毕业了,不能达到应有的实训,或者说是缺少了不应缺少的知识及技能。学校方的主要目标是获得实施教学计划的实训基地,但同时获得一些收益,也是其愿望;企业方愿望是尽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其市场动机是非常明显的,也比校方的愿望更为强烈。校企共同的目的,就是校企双方进行股份制合作的动力因素。
    6.3 股份制实训基地需加紧研究
    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股份制实训基地,非常有必要对之进行研究探索。关于股份制实训基地的组建模式、出资特点及业务侧重、人员结构、经营项目等,以及对学生实训所产生的效果有何影响等,都是研究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股份制的发展动力因素问题。毫无疑问,投资方都希望各自的投资在股份制企业里得到有效的增值。
    6.4 股份制实训基地应建立多赢机制
    (1)共建各方的优势互补
    校方的优势在于建筑物或地皮、经营场地、部分资金、学校品牌、对外宣传、专业技术、实训学生等等,这些条件是企业所不具备的。反过来,企业的优势在于实战的管理经验及销售运作、生产设备或部分资金,而这些也是学校没有的。以上二者互有优势和劣势,二者并不存在冲突;所以双方互补性是共建股份制的基础。
    (2)生产效益与实训矛盾的平衡
    产品制造过程是讲究效益的。学生的实训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矛盾。学生实训,使得单件生产速度有所下降,但同时学生参与实训,可以使单件生产成本(即员工工资的支出)有所减少。所以,效率的降低与成本支出的减少可以达到平衡。在生产场地及设备可以增加的情况下,增加该项生产内容,使平衡向有利于经营者的方面倾斜,当倾斜幅度过大时,从中还可以提出部分费用,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补贴。
    6.5 校方最好出资51%股权
    校方在校内基地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并不存在问题,但要在校外基地实施却存在困难,故能争取到合作时的话语权,是校方建立股份制的目标之一。学生按实践教学计划参与实训,是校方在股份制企业中最需要坚持及强调的核心内容,也是大于51%股权的目的所在,合作方对此应当予以理解。
    6.6 大力推进国家立法
    研讨中职教育,大家不应忘记一点,国内企业对职业教育应承担一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的第六条即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没有实施的细则,实际情况是,光靠学校主动要求显然不能达到目的,这就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立法的深化或细化。将企业应当承担的任务明确,以便于操作,中职学校当前的任务之一,是大力推进国家立法,如能将细化后企业的责任明确写入教育法规,则将大大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大的方面来看,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是解决许多难解问题的根本之法。《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时,没有明确“股份制实训基地细则”的条文,但我们可以先行先试,摸索出一条新路来。若能将此类条文以“法”的形式明确,显然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建议在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应考虑将“股份制实训”的含义,明确写进“条文”中。因为,现有政策法规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在重新修订《职业教育法》时,加入相关政策法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下我国教育界在大力促进立法的同时,也应该有所作为和准备,在没有立法之前,应该抓紧这段间隙时间,对许多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提前找到应对之策。
   
结   语
    在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实训基地运行情况的好坏,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但迄今为止,国内对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效益专题调研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处在摸索阶段,表现形式是既不好找到可供借鉴的依据和标准;也很少见到现成的成熟经验介绍,大家都在相互参考,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实习实训基地效益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充分调查论证的课题。尤其在当前实训基地的发展急需理论引导的情况下,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
    最后,文中若有不对不妥之处,欢迎大家随时提出批评意见。
 
参考文献
    [1]汪志锋,苏家健.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J].职教论坛,2002,(2).
    [2]罗世民.略论高职学院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成本控制[J].素质教育论坛,2009,(17).
    [3]邢向荣.从成本和效益角度谈专业实训教学改革[J].湘潮(理论版),2009,(7).
    [4]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1).
    [5]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http://www.hebzx.gov.cn/tagznews.asp?id=45544.
    [6]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7).
    [7]王立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策研究,
http://www.shedu.net/shedu/manager/news/data/main/20081009_406002_111.htm
    [8]崔改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9]邢向荣.从成本和效益角度谈专业实训教学改革[J].湘潮(理论版),2009,(7).
    [10]张日恒.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初探[J].文教资料,2006,(28).
    [1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12]李康举,赵林.产学研一体化模具数控实训基地建设之尝试[J].辽宁高职学报,2007,(2).
    作者简介:裴新军(1956-),男,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实训中心,高级讲师,出版有8本专著,发表各种文章上百篇,论文35篇(4篇核心期刊)。担任 “2009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课题负责人,项目名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项目批准号:ZJC09049。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熙春西路6号;邮码:471002;电子邮箱:
pp4pp@126.com
电话:0379-62612592办;手机:13939942511